就照片而言,我想记下我所见的,只是觉得因为好看的,没有情感表达语言的的,日常随便拍拍的,我都会用40和90。给家人朋友记录用的,或者有时候碰上一些人文需要纪实的,我就会用35和50。用照片表达自己情感的,从18,24,28,50,85,135,150,200不等,甚至可能会用变焦,只要能让自己在照片里引导观众去感受自己想表达的情感的,都可以用,但基本上还是会遵循自己对单个焦段的语言来选择用哪个焦段的。
纸质的照片和书籍才是永恒的,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只有都在对方身边的才是真实的。 ...
昨天把博文分享到了数字尾巴的网站里,今天有个评论提醒道:LR输出时填写的分辨率和打印时是没影响的,重要的还是像素的大小。 我赶紧去查阅资料,恍然大悟,迷迷糊糊的竟然把这个理论混淆了几年。 PPI和DPI是指电子设备上的屏幕密度和打印的精度。而一张照片打印出来要达到300dpi,关键还是要看像素够不够。而LR里头的那个分辨率,也只有在屏幕上才有意义。 ...
和大家说个笑话,我在前两个星期在京东白条购入了100f。 我是这么想的,据说下一代会有翻转屏,无论是不是像pro3那样的屏,我都不希望光学类旁轴的机子还有个翻转屏,也有人说pro3的副屏设计只会在pro上出现。 第二,据说要10000元的上市价格,即使是8000,也贵,我不如买f用个两年,等两年后看看v的价格是否合适再入v,如果v有翻转屏的话就另当别论。 第三,二月份发布,我等不及了。 ...
比较喜欢那种背包客,没有手机等电子设备,但有一台不需要担心续航和发热的机械相机,有若干个胶卷,在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行程中,不以拍照为主,是亲身体验和与人交流,相机只会用来记录真的不想忘记的瞬间。
看这一张照片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出了一个感觉。 以前我们看得不是一张色彩冲击的照片,而是被定格的那一刻时光的景和人。所以以前照片里是蕴含了情感的,无关画质。能够通过照片,找回逝去的情感。 我会想起来我小学寄宿时,一个人透过这样的屋顶看天空的感觉,安静极了。太过于锐利清晰的画质逼真的色彩,是难以让人们去加入自己的想法,加入自己的情感。 ...
拍摄当天没有准备充分,回来时素材也没能把理想中的分镜体现出来,只能拼成一个视频集,下次再努力。 发现ND1000加了之后,在树荫下噪点及其严重,此时的iso仍然要上到2500左右,好在我用了4K去拍,不然素材估计用不了。看来得再买一个DN64才行。 不知道怎么解决机器发热的问题,拍了不久就自动关机保护了,摸起来超级烫,当天也没加兔笼,但兔笼重呀。
在我用28和35的时候,我觉得我是在记录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,当我在用40和50的时候,我拍的是我觉得美好的人或物,感觉时间就像静止了一般,没有前景的干扰,此时此刻,眼前的人或物就是画面的焦点,倾于内心。
最近想只用快门优先进行日常随拍。 电影的帧速是24帧,快门180度,也就是48/1。会有人眼看事物时熟悉的动态模糊。也就是为什么小时候总觉得电影比电视剧精致的因素之一。 以往都是用光圈优先,在创作的时候能够更随心所欲的拍到自己想要的景深,没毛病。但用多了,略显得乏味。作为日常记录,或者说街拍,便想尝试尝试更接近现实的画面效果。 ...
...
以前在摄影书上常看见什么50是接近人眼的视角,35是人文镜头,24是广角,85是人像。其实如果我不亲自都尝试体验下各个焦段的话,那其实我是无法真正领略到每个焦段他独有的特性的。他们描写的这些字眼,冷冰冰的告诉我拍人像就应该用85,然后一搜,全是美美的虚化照,嗷,其实哪个女的不心动呢。但一直这么用就不对了。 从摄影角度谈个人对焦段的理解 ...